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是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束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应着眼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需求,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产业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生态是决定科技创新成效的关键因素。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驱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涌现的创新生态,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
一是构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坚持农业科技创新需求导向,围绕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强化科技创新策源,扩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供给。
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五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主体同向发力和创新资源整合集聚。靶向布局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推动农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增强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三是构建兼具“公益性+市场性”双重特征的创新服务生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联盟,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大做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建设农业科技孵化器和技术市场,开辟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和示范空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体系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要素组合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从自然禀赋结构向优化配置结构演进,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一是建设统一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要素,分类有序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着力打通关键要素与新型要素流通的“最后一公里”,以更大市场活力凝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合力。
二是完善城乡要素流通机制。破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有效配置的制度壁垒,健全城乡资源一体均衡配置机制,完善各类要素和服务下乡的引导机制和运行机制,扭转农村要素资源单向流出的局面。增强农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财税、金融等制度改革的联动性和协同性,为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体系。加强城乡供需有效衔接,以高质量农业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农业新供给,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深化农业产业体制改革,建设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化农业产业体制改革,加速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一是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引领,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各环节纵向整合和一二三全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
二是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智慧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和智能育种、未来食品等未来产业,着力构建“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三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机制。强化基因编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新品种培育、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率,以科技赋能农业农村潜在资源价值挖掘,为农业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深化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夯实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
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特别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深化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与产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然之义。
一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涉农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农业农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提升农业技术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能力和综合素质,分领域、分产业、分层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二是探索构建人机交互的新型农业生产范式。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扩大AI机器人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劳动者互补协作,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效能的整体跃升。
三是健全农业技能人才流动市场机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健全统一规范的农业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人才市场供求、价格和竞争机制,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参与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为核心的多元化农业人才评价激励体系。破除阻碍人才返乡的制度藩篱,促进高技能专业性人才充分流动并向农业优势产业集聚,形成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期货配资资金,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